叶落有声!人们排长队献花,送她最后一程
时间:2024-12-01 19:12:05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1日电 荷花还会再开,但南开园里的迦陵学舍等不回主人了。

11月30日上午,叶嘉莹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举行。排队送别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从步履蹒跚的老者到年轻的学子,五湖四海、不同代际的人带着各自的境遇络绎而来,追忆叶嘉莹的时候,却拥有相同的泪水。

人们依次将手中用紫色丝袋包好的莲子,轻轻放在叶先生身侧。紫色与莲子,都是她生前的所爱。

躺在紫色雏菊和白色百合中的她面容安详,一朵“莲花”在身上盛开。红玫瑰组成的心形正对着遗照上温柔纯粹的叶嘉莹。

叶落有声,诗心不死。大家用诗与泪,送别诗词的女儿。

资料图:11月25日,师生来到天津南开大学叶嘉莹先生灵堂鞠躬致敬,追思吊唁。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迦陵学舍再无故人

许多人是自发前来送别的。

“是她带我享受了诗词之美。虽然她一直不知道有我这个学生,但我一直认她是我的老师。”在南京工作的王炳洪带了一本叶先生的书,一早坐火车到天津送别。

这些日子,许多中外高校、协会和学者、学生发来感人至深的唁电、唁函。

“请问,迦陵学舍怎么走?”这是最近在南开园中常常听到的问句。

校内外、海内外的人们在迦陵学舍前排着长队献花,几乎每束鲜花都伴有一首诗作。这里汇聚着无尽的哀悼和惜别,人们用诗的方式追忆叶先生。

资料图:11月25日,天津南开大学,师生自发前来将一束束鲜花摆放在迦陵学舍门前,送别叶嘉莹先生。中新社记者 佟郁 摄

“满汉双文”非遗项目传承人、南开大学校友佟振海曾得到叶嘉莹的许多帮助,他将挽联上的诗句用满汉双文誊写好,敬献灵前:“先生对我的嘱托我会一直记得。努力把非遗文化传承好,就是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北京林业大学的阎景娟教授是南开大学中文系1981级学生,曾在四十年前当面聆听叶嘉莹课程。没能赶赴送别,她以一篇长长的悼文,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怀念:“诗意的生活就是人的存在本质。有人说她是诗词的女儿,而我要说,叶先生活出了诗词的本体论意义。”

南开大学许多学院都重播了《掬水月在手》。这部文学纪录片的拍摄者、台湾著名导演陈传兴在得知叶先生离世后,买了最早的航班从台湾赶来。

“通过3年的拍摄,我们不断地接近叶先生,像是看到一朵花的盛开。”

资料图:2016年12月15日,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叶氏驼庵奖学金”颁奖典礼。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最后的课时

最后的时光里,叶嘉莹一直有一种对生命有限的紧迫感。

作为嫡传弟子,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20多年来一直伴在叶嘉莹身边,直至最后时刻。

“发现什么好学生了吗?”“有谁写出什么好诗词了吗?”这是叶先生在病床上问张静最多的问题。

张静说,病床上的她,哪怕勉力支撑,也要亲自审校在《新华每日电讯》上连载的诗歌讲稿,“字号到后来越放越大,可她看起来实在吃力,就让照顾她的护工念。护工断句不对的地方,她会等气力好些时,认真地给护工讲解。”

叶先生最后的课时,给了护工。护工说,她有幸上了许多堂宝贵的课。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这是叶嘉莹生前常说的话。

“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是她引我进入的。”和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一样,许多人都是随着叶嘉莹的脚步,走进了诗词的世界。

“叶先生留下了2000多盘授课录音带、200多盘录像带和300多盘光碟,以及大量文字稿。我们会不断修复、整理,将先生的精神遗产弘扬好。”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说。

大约十多年前,叶嘉莹在“初识南开”讲座中因为高血压而无法讲授。四个月后,在文学院组织的新年联欢会上,她为大家补上了这一课。始终笔挺的身姿和她身后那把未曾落座的椅子,给在场的每个南开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同学们还表演了街舞、说唱等节目,九十岁高龄的叶先生还向工作人员要来荧光棒,和大家一起开心地挥舞。

近80年的教学生涯,她既给大学生讲课,也给幼儿园孩子教诗,带中国学生领略诗人的生命心魂,也将诗词之美传播到国外课堂,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邀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

“我所做的不是为了个人的追求。”叶嘉莹说,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她了解古典诗词的价值,终生致力于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曾捐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后来,叶嘉莹将历年稿酬及出售北京、天津房产的收入计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推动诗词教育,又于2019年再次向迦陵基金捐赠1711万元。

许多人惊讶她的慷慨。叶嘉莹淡然回应道:“我从来不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烦恼。我内心有理想、有持守。这样我就活得内心很平安,也很快乐。”

资料图:2018年6月24日,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开放日,叶嘉莹与社会各界人士赏荷谈诗。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百年人生,叶嘉莹见证了国家从离乱到兴盛的巨变,经历了去国怀乡、中年丧女的苦痛,曾经辗转海外,最终落叶归根。

那些飘零困顿的时光里,她始终保持向上、往前、寻美的达观。无论是日常还是接受采访,都很少主动向旁人聊起自己曾经经受过的坎坷。

“她富有真心与童心。”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说,叶先生曾唤一群人浩浩荡荡去南开大学校园中赏月,还集齐五位属鼠的师生拍了一张“五鼠照”。

“先生兴趣广泛,从文化到历史,从政治、经济到物理,“她绝不是‘小阁楼上的人’。”

往日岁月种种,都腌渍在“弱德之美”四字当中。

这是叶嘉莹自创的概念:“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著名作家王蒙曾经说过,叶嘉莹先生是中华诗学的代表,是以中华文化作为一生之本的人。她非常纯正,她的立人之本就是中华诗词文化。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吟诗甚至要早于识字。叶先生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送别叶嘉莹,以诗歌,以吟诵。(完)

标签:

生活指南
  • “碎片化睡眠”比熬夜更可怕?听听专家怎么说

    碎片化睡眠的危害不容小觑,严重性等同于熬夜。它容易导致代谢综合

  • 湖南新田油菜薹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在湖南永州新田县新隆镇山田湾村硒旺油菜薹生产基地,村民们分散在

  • 黑龙江大兴安岭:驭风逐电 打造国家北部新能源基地

    中新网大兴安岭11月24日电(张磊 闫捍江 记者姜辉)驭风逐电是文学

  • 方城县法院:思民虑解民忧 倾心调解化恩怨

    我花这么多钱,刚盖好的房子出现了裂纹,下雨还渗水,你别想要给我盖房

  • 2024第十二届扬州高邮大运河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

    中新网扬州11月10日电 (徐珊珊 崔佳明)10日,2024第十二届扬州高

  • 江西南昌海关部门截获外来物种巨人恐蚁

    中新网南昌11月6日电 (记者 吴鹏泉)记者6日从南昌昌北机场海关获

  • (第七届进博会)通用磨坊中国区总裁苏强:在中国市场还有长期“升级”的潜力

    中新网上海11月3日电(记者 樊中华 汤彦俊)福袋水饺、腐乳馅的水晶

  • 传统服饰,催生产业“新蓝海”-天天视点

    传统服饰,催生产业新蓝海(文化中国行·有一种风华叫中国·华服风③

  • 南阳市卧龙区法院开展专项执行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构筑公正司法形象,切实捍卫胜

  • 2024中国数字人大会在京举办 聚焦产业应用与未来|热门

    中新网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 陈杭)23日至24日,以数字人应用与未来

  • 环球资讯:屋檐上的文脉 | “土”到极致的稷山大佛

    图为落日余晖下的稷山大佛寺。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兰立强)俗话说地上

  • 中新健康|高温袭来热射病多发 专家:关注中暑前身体发出的警告

    中新网杭州7月4日电(张煜欢)4日杭州正式出梅,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

  • 国网息县供电公司:特巡充电桩 护航群众绿色出行

    “充电桩内接线无松动,充电枪无破损,可以正常充电。”4月28日,国网

  • 环球热推荐:驻马店市驿城区顺河街道开展春季田间管理暨病虫害防治、多花黑麦草清除推进会

    随着春季的到来,小麦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为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驻马

  • 【节日我在岗】大年初二 商丘交警全员上路坚守岗位保畅通护平安

    2月11日(农历大年初二),为确保春节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畅通,让群众能

  • 共谋新篇|奥影与国家模检中心(广东)携手成立大湾区X射线工业CT联合创新实验室

    2024年1月10日,奥影正式入驻国家模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

  • 民生
    • 植物生长如何调控“油门”和“刹车”?中国团队最新研究揭秘

    • 黑龙江省集中举办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追溯小程序推广活动

    • 食色者性也下句是什么?食色者性也是孔夫子的原话嘛?

    •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