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是怎样的景区?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40余年。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占地面积约3.2平方千米,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前朝的中心为含元殿(外朝)、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内朝),内庭有太液池,各种别殿、亭、观等30余所。
1961年3月4日,大明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9日,史诗纪录片《大明宫》在联合国总部首映,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联合国首映的先河。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宫原址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2014年6月22日,大明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1年10月18日,大明宫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大明宫景区有哪些主要建筑?
丹凤门
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经过发掘,丹凤门发现了五个门道遗迹,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建筑制度最高的城门,东西长达六十多米,南北宽二十米,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天下第一门”。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左银台门与右银台门
左银台门位于紫宸殿东,右银台门位于紫宸殿西。
晚唐时期,皇帝主要住在大明宫的西部寝宫,内侍省、少阳院、翰林院、客省等都集中在右银台门一带。右银台门外,向南直通长安城北墙的兴安门,由此门进入长安城以及皇城和大内,交通方便,所以大明宫西侧的右银台门就成为出入大明宫的主要宫城大门。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大朝正殿,位于丹凤门以北、龙首原的南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之所,也称“外朝”。主殿面阔十一间,加上副阶为十三间,进深四间,加上副阶为六间。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三出阙翔鸾阁和栖凤阁,各以曲尺形廊庑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以阶梯和斜坡相间的龙尾道,表面铺设花砖。在龙尾道的前方还有一座宫门,左右各有横贯东西的隔墙。
紫宸殿
《唐六典》载:“紫宸殿,内朝正殿也”。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是三朝制中的内朝,即“常日听朝而视事”的地方,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依据古制,宣政殿乃是“朔望视朝之所”,皇帝本应该在宣政殿议事,但由于“玄宗始以朔望陵寝荐食,不听政,其后遂以为常”,使得原本在朔望视朝的惯例,没有认真执行。改在紫宸殿听政,“百官侯朝于衙者(宣政殿),因随而入(紫宸殿)见”,即皇帝在紫宸殿听政,而百官在宣政殿外侯旨,听候传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