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一个非常有魔力的产品,它就像一个“移动的家”。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汽车出厂时不是“精装房”,很多热门配件都需要去后市场淘。
【资料图】
但自行安装的东西,总觉得不如原厂的靠谱。所以就有很多人好奇了,有些产品明明后装市场很火,汽车厂家为啥不跟进呢?
为什么主机厂不给汽车贴膜?考量在哪里?
总结下来,有产品价值是否够高、是否能满足法规要求、以及制造工艺成本是否可控等,甚至还有一些是产品使用寿命的原因。
这其中最典型的产品就是汽车玻璃膜了,大部分车主都有拿到新车后迫不及待去贴膜的经历。汽车玻璃膜根据功能划分,有防晒膜、防爆膜、装饰膜等。
这些膜在日常用车中确实能起到一些作用。
比如防爆,“防爆”不是车玻璃不会被击碎,而是车玻璃被击碎后,不会有尖锐的碎片脱落割伤乘员。又或者遮阳膜,能帮助降低热辐射,给火辣的夏天做一层“隔离”;装饰膜则能提供个性化设计,让汽车更有专属感。
但厂家可不见得这么认为,大部分情况下,爆裂的玻璃是挡风玻璃。而现在的挡风玻璃已经考虑到了防爆,会在玻璃之间设计一层 PVB 胶片,这是一种粘合性、柔韧性很强的高分子材料。玻璃碎裂时,它会把玻璃碎片粘在一起,不会导致伤人。
而遮阳膜虽然能帮助防晒,但夜间会降低能见度。至于装饰膜,考虑到国内严格的防改装要求,装饰膜不得超过车身总面积的30%,超过却没备案属于违法。
为什么还有“使用寿命”的原因,是因为汽车上除了像轮胎这种消耗品,绝大部分零部件的设计寿命都比较长,通常都是3~10年设计寿命。
但汽车玻璃膜想要达到3年的使用寿命,难度其实已经不低了。
GA/T 744-2013《汽车玻璃遮阳膜》标准就有明确提及玻璃膜耐辐照要求。具体做法就是通过氙灯试验箱对其进行老化测试。要求测试完成后,汽车遮阳膜满足以下要求:
1. 不能出现“变色、气泡、浑浊、裂纹、脱胶或者其他显著缺陷”——这个要求主要是从外观和影响粘贴效果等角度出发。
2. “测试前后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的变化不能超过一定限制”——这个要求主要是从遮阳膜的功能角度出发,要求保持防嗮+不妨碍可视性。
一般测试时长是600h,对应到真实使用,大致估算是一年多时间。
但根据我的接触发现,现在市面上的遮阳膜在这方面的表现参差不齐,整体通过率并不是很高,大厂比如伊士曼、3M比较好,不知名品牌很多不如人意。所以想要获得超过3年稳定质量的汽车膜,在后装市场并不简单。因此汽车厂家不是很想趟浑水。
最后还有一个是消费者不太关注,但对主机厂非常重要的原因——汽车玻璃贴膜很占用工序时间。贴过膜的大家都知道,整车贴玻璃膜的时间基本都是2h起步,而且这东西还必须全程人工完成,消耗很大。
可汽车生产时间就是金钱,很多工程师都在为更快的JPH而奋斗,像贴膜这种会严重降低产线效率,但又不是很能增加汽车溢价的工序,你说厂家会喜欢?
不仅是汽车玻璃膜,这些产品也同样有类似考量
其实不仅是汽车玻璃膜,汽车上很多产品都因为类似原因而未能原厂配备。
比如汽车座套。下图必然会影响到侧气囊的爆破,虽然气囊爆破力道大,可以撑开护套,但气囊展开姿态和展开时间都会受到影响。
要知道碰撞过程往往发生在一瞬间,气囊要在短时间内充分展开才能保护乘员。一般企业标准中,要求气囊爆破装置触发到座椅撕裂线撕裂的时间不大于6~10ms,如果有座套阻隔,不能达到设计要求。
针对全包座垫不透明性这个问题,又出现了半包座垫设计,比如下图这种。它的侧面一般是通过皮筋粘接,上下两根皮筋会特意避开气囊爆破区域。不过它的美观性以及与座椅的贴合度会差一些,初开始使用还好,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容易与座椅发生错动。
又或者为什么汽车不配颈枕?
上世纪60年代之前,不论是豪华车还是一般家用车都没有头枕。
大约是1970年前后,汽车上出现了头枕。大家原本以为它是像家具座椅头枕那样的舒适性设计时,却大失所望。和家具座椅贴合度很高、颈椎很舒适不同,汽车座椅头枕最明显的感受是不协调,头枕会延伸出来抵住后脑勺,而颈部都空落落的,没有支撑。总给人一种一直在被迫低头的感受,开车久了脖颈酸痛。
现在一些商家看到这里面有商机,推出了适合人体的颈枕,汽车座椅得以贴合人体曲线。
平时头枕和人的头部、颈部是贴合固然是好,但一旦遇到事故,它们向前凸出的造型顶住了脖子,也把撞击惯性的受力点,由后脑勺转到了脆弱的脖子,颈部容易受伤。在车辆碰撞事故中,女性头颈部损伤的发生率是男性的1.8~2.2倍,所以越是要注意。
相反,汽车头枕这种“反人类”的设计虽然不舒适,一旦遇到汽车事故才发现它真香。
因为当汽车发生追尾时,由于惯性的作用,人会出现身体突然向后压向座椅靠背的现象。头部发生快速、大幅的鞭打轻则颈部扭伤,而严重甚至会引发瘫痪,有了头枕,可以起到很好的头颈保护作用。
总结
汽车发展到如今,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汽车厂家当然希望原厂即精装,但一些热门配置迟迟不能原厂,现在看来确实是有很多现实因素。
当然了,为了吸引用户,现在也有部分主机厂推出“原厂定制”服务。像某品牌一直在推的C2B个性化定制,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车身颜色、前脸格栅、轮毂样式、内饰风格、座椅布局和科技配置等。但这种模式因为很难形成规模效应,跟进的厂家也不多。
作为消费者,大家想要让汽车变得更舒适无可厚非,但正如以上聊到的,如果打算后装,一定要辨别清楚产品优劣,以及这些产品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标签: